内镜清洗消毒步骤有哪些关键要点?​

在内镜检查与治疗过程中,内镜频繁接触患者的体腔与组织,极易沾染大量细菌、病毒及其他病原体。因此,规范且严格的清洗消毒步骤成为预防医源性感染、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防线。其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关键要点。

预处理:争分夺秒防污染固化

内镜使用完毕后,应立即进行预处理。这一步骤要求医护人员迅速行动,在患者床边就开始操作。及时用含有酶的湿巾或纱布擦拭内镜的外表面,去除明显的黏液、血液及组织碎屑等污染物。同时,使用注射器向内镜的各个管道(如活检钳道、送水送气道等)内注入清水,将管道内的污染物冲出。这一要点在于 “及时性”,因为随着时间推移,污染物会干涸并牢固附着在内镜表面及管道内壁,大大增加后续清洗消毒的难度。

手工清洗:细致入微无死角

预处理后的内镜被转移清洗消毒室进行全面手工清洗。首先,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内镜的外表面,去除残留的大块污染物。接着,将内镜完全浸泡在多酶清洗液中,浸泡时间需严格按照酶液产品说明书执行,通常为 3 - 5 分钟。在此期间,使用专用的清洗刷对内镜的管道进行反复刷洗。对于活检钳道等复杂且细长的管道,要确保清洗刷从一端插入并完全穿过另一端,来回刷洗 3 次,以保证管道内壁的每一处都能得到清洁。刷洗过程中,动作要轻柔且有力,避免损伤内镜。清洗刷使用后,需立即在流动水下冲洗干净并晾干,防止交叉污染。此外,内镜的各个可拆卸部件,如活检阀门、送水送气按钮等,都应拆卸下来单独清洗,确保每个零件都干净无污。

消毒:精准把控浓度与时间

清洗干净的内镜进入消毒环节。目前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化学消毒和物理消毒。化学消毒时,多选用戊二醛、过氧乙酸等消毒剂。关键要点在于严格控制消毒剂的浓度和浸泡时间。例如,使用 2% 戊二醛溶液消毒内镜时,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 10 分钟,对于结核杆菌等特殊病原体污染的内镜,浸泡时间需延长45 分钟。消毒剂的浓度也必须准确,过高可能对内镜造成腐蚀,过低则无法达到消毒效果。使用浓度监测试纸定期检测消毒剂浓度,确保其在范围内。若采用高温高压等物理消毒方式,要严格按照消毒设备的操作规程进行,控制好温度、压力和时间参数,以保证消毒效果。

终末漂洗:去除残留保安全

消毒后的内镜需进行充分的终末漂洗,以去除残留的消毒剂。先用流动的纯化水或蒸馏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和管道,冲洗时间不少于 3 分钟。然后,采用高压水枪对管道进行彻底冲洗,确保管道内无消毒剂残留。对于内镜的光学部件,在漂洗时要格外小心,避免碰撞和刮擦,可使用柔软的纱布轻轻擦拭。用无菌纱布擦干内镜表面水分,放入专用的内镜储存柜中备用,储存柜应定期清洁和消毒,保持干燥、通风。

内镜清洗消毒的每一个步骤都紧密相连,每一个要点都是保障内镜清洁、安全的关键。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操作规范,注重每一个细节,才能降低医源性感染风险,为患者的健康提供坚实保障。

你对文章里提到的清洗消毒要点是否清楚?要是你希望我补充更多关于内镜清洗消毒的实际操作案例,或者进一步拓展某一要点的内容,都能随时跟我说 。


上一篇: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如何确保清洗消毒彻底无残留? 下一篇: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