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有哪些注意事项?

在内镜诊疗过程中,严格规范的清洗消毒操作流程是预防交叉感染、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防线。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蕴含着诸多需要密切关注的事项,稍有不慎便可能影响消毒效果,引发潜在的医疗风险。

预处理环节很重要。内镜使用完毕后,应立即进行预处理。操作人员需迅速将内镜置于流动水下冲洗,初步去除表面的黏液、血液等污染物。这一步要注意冲洗的力度和角度,确保内镜的各个部位,尤其是镜头、活检孔道等关键部位都能得到充分冲洗。同时,要及时使用专用的清洁刷对活检孔道等管腔进行刷洗,防止污染物干涸后附着在管腔内壁,增加后续清洗难度。刷洗时,清洁刷应从孔道的一端缓慢推进到另一端,避免中途停顿或反复抽拉,以防损伤孔道内壁。

进入正式清洗阶段,多酶洗液的正确使用不容忽视。将内镜完全浸泡在适宜浓度的多酶洗液中,浸泡时间需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执行,一般不少于 2 分钟。在此期间,要用注射器向各孔道内注入多酶洗液,确保管腔内部也能得到充分的酶解作用。清洗过程中,需使用柔软的擦拭布对内镜的外表面进行轻柔擦拭,对于一些难以清洁的污渍,不可过度用力刮擦,以免损坏内镜表面的涂层。此外,每清洗一条内镜后,多酶洗液应及时更换,避免因洗液污染导致交叉感染。

消毒环节是整个流程的核心。依据内镜的类型和使用情况,选择合适的消毒剂。如使用戊二醛消毒,需保证浸泡时间不少于 10 分钟(用于高水平消毒),若为结核杆菌等特殊病原体污染的内镜,则浸泡时间应延长到 45 分钟。在浸泡过程中,要确保内镜完全浸没在消毒剂中,各孔道内也要充满消毒剂。使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等低温消毒设备时,需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,注意设备的运行参数,如温度、压力、消毒时间等,任何参数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消毒效果。消毒完成后,要用无菌水对内镜进行彻底冲洗,去除残留的消毒剂,防止其对患者造成刺激。

干燥与存储同样有讲究。内镜消毒冲洗后,应采用干净的纱布吸干表面水分,对于管腔内部,可使用高压气枪或干燥设备进行吹干,确保无水分残留,因为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。存储时,内镜应悬挂在专用的内镜储存柜中,镜身保持垂直状态,各孔道保持开放,避免相互挤压和扭曲,以维护内镜的使用寿命和性能。同时,储存柜要定期清洁和消毒,防止二次污染。

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环环相扣,每一项注意事项都关乎患者的健康安全。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操作规范,注重每一个细节,才能切实保障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质量,为内镜诊疗的顺利开展筑牢安全屏障。

上一篇:内镜清洗消毒设备如何选择更合适? 下一篇: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维护保养要点